明清之前  永康社區原是沼澤和草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獵場。
 明清朝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開始有大量漢人移民囤墾。他們先以土埤蓄水灌溉,然後開闢溉圳道。 
 當時開闢有大安圳,聚居的村落則命名為大安寮,是為大安區的名稱由來。到了清代乾隆年, 
 這邊開鑿了瑠公圳,農業大興。
 日據時代
 1895-1945 
 日據早期,日人在這裡設立台北行務所,刑務所東側是勞動農場。
 在日據中期,這裡開始建起大批的日本宿舍,作為日本總督府的文官宿舍。
 1922年,在日本的町名改正的日化政策下,這裡設置為福助町。
 日據晚期,日人為了當時社區的交通,以石子鋪設了現在的永康街。
 國民政府
 1945-
 當台灣光復之後,原有的日本宿舍,成為中央政府以及省政府單位的財產,這裡住進一批外省
 籍的國代、立委,以及許多的公務人員。
 原來日人所開闢的石子路,在光復初年被命名為永康街。 
 1950-  在民國40年代初期,居住在這裡的仕紳組成了道路改善委員會,挨家挨戶募款將永康街鋪設為
 柏油路,在當時新生南路及信義路仍為石子路。在鋪設馬路之時,這裡的居民籌設了一個兒童
 公園,是台北市最早一批社區鄰里公園之一。
 在民國48年前後,台北監獄的勞動農場的土地釋出,建了一大批4樓公寓房子,是現在靠近金
 山南路的金華公寓。 
 1960-  在民國50年代末期,政府的一些機關出售日式宿舍給居住之公務員,或改建日式房子為公寓式
 宿舍,再賣給機關內的公務員,使這裡的房子及土地,大量的私人化。 
 1970-  瑠公圳失去灌溉功能,在民國60年左右開始,加蓋成為現今的新生南路。
 麗水街在60年打通至信義路。
 民國60年代這裡出現移民潮,以及原有日式宿舍大量改建為公寓,促成在民國60年代末期以及
 民國70年代初期,湧進大量城鄉移民。 
 1980-  民國70年代初期,金山街拓寬為金山南路。
 1990-  民國80年代初,金華街南側的違建戶被拆遷,興建金華公園。
 民國82年七號公園完成。
 民國84年初,在管科會推動及串聯下,成立東門商圈聯誼會的商家組織。
 民國84年,因為開闢日據時代都市計劃道路,要砍伐永康公園50幾棵榕樹,引起居民抗議,社
 區運動出現。

arrow
arrow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