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永康社區指的是被金山南路、新生南路、信義路與和平東路所包裹在內的區域。
以永康街為中心,永康社區包含鄰近麗水街、金華街、青田街等地段,它向東隔著新生南路與大安森林公園相對,向西穿過金山南路遙望中正紀念堂,是觀光客台北自由行的黃金路線之一。


日治時代的永康社區被稱為「福住町」(永康街前段)及「昭和町」(永康街後段及青田街)。
由於此處鄰近總督府等機關重地,殖民政府因此將其規劃為日本高官的宿舍區,人口超過兩千人。
二次大戰後殖民者離開,留下的舊房舍逐漸成為台大、師大及政府機關宿舍,而永康街與麗水街一帶,也逐漸被眷村及島內移民的矮房佔據。


就像台灣大部分的眷村一樣,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散居此處,在永康街附近經營各種家鄉味的小吃餐飲,舉凡廣東燒鴨、江浙點心、四川料理、北方麵食等,都可在此一探究竟,大快朵頤。
永康街因此成為首都核心裡,一塊匯集外省美食的角落。


1979年台美斷交,風雨飄搖的危機感中,眾多永康街住戶移民海外,部分房舍紛紛轉售出租,另一批城鄉移民遷入,新移民使得商業氣息與文人風交錯,逐漸改變永康街風貌。


永康街另一個歷史轉捩點發生在1990年代初期大安森林公園落成,成為台北市中心面積最大的綠地空間,加上1998年起「週休二日制」陸續實施,導致永康社區這塊彈丸之地的假日人潮遽增,並成為外國觀光客品嚐美食的朝聖處。
永康街受到這股國際風與休閒風的影響,近十年間出現大小林立的咖啡廳及歐風和日式餐廳,使得此處的美食場景更加豐富多樣。


而周邊區域如台大公館、建國南路花市、八德路電腦商品區,及信義路底的信義計畫區等地段發展成熟,每逢假日外縣市人潮湧入,台北永康社區連帶水漲船高,交通量大增。


1995年,台北市政府計畫在永康社區內開闢新道路,準備移除五十多株老樹,減少永康公園五分之二的面積。此計劃引起社區居民連署反對,在一番折衝溝通後,才使市府打消此案。
經此「護樹運動」後,永康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明顯提升,舉凡公園的活化使用、巷弄文化的集體打造,社區居民無不積極投入意見參與,也使永康社區成為忙碌冷漠的台北都會裡,少數具有社區互助色彩的模範鄰里。


如今的永康街人氣鼎沸,不如舊時閑靜清幽,但那種沒有壓力的溫馨親切感,仍是此社區最大特色。
「護樹運動」後當地熱心人士組成「永康社區發展協會」,曾擔任理事長的住戶陳毓棻說,當地居民沒有反商情結,只是希望在發展過程中,永康街以往那種重視生活品質環境、講求鄰里互助的社區傳統,能夠存續下去,「社區最重要的不是硬體,而是人與人間的情感連結,」她說。


陳毓棻強調,永康街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種「低調的生活美學」,「因此,絕對不能讓它變成另一個喧鬧俗氣的夜市!」尤其近年來,永康街商機無限,許多外來商家急著卡位,但當地不少住戶已有共識,在出租店面給外來者時,不只考慮出價多寡,更將承租者的商店性質是否契合社區風格列入考量。


永康社區未來如何在商業發展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將是這群當地居民最大的挑戰。

 


很久很久以前...瑠公圳與大灣莊

 

整個臺北盆地在大清朝以前,是一片沼澤與平原,有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在此狩獵。
大約距今兩百五十年才開始有大量漢族人是屯墾聚居。

 

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瑠公圳開鑿,使得農業大興,而由於圳道在今日大安、松山兩區交界,
形狀呈彎曲狀,形成的聚落就叫大灣莊;大安區的名稱就是取其諧音而來。

 

發源於清潭大溪的瑠公圳,其主流經過現在的新生南路,支流亦穿梭過永康街西側。
支流一直到民國七十年後才加蓋成馬路,現在則成為台北市的地下排水系統。

 

 

光復時期

 

在台灣光復時期,永康社區依舊是由平房與田地錯落的景象,大多數的日本文官宿舍由國民黨政府政收。

 

日本人以石子鋪成的道路,被新政府命名為 ─ 永康街。

 

民國四十四年,社區民眾自組委員會,大家捐款自力完成鋪設柏油路面,同樣地,居民在五十年代也自行完成永康公園的興建。
永康社區的歷史及等同於居民自力救濟的歷史。

 


資料來源:永康社區發展協會網頁內容

arrow
arrow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