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六、日活動多 民眾可免費索票入場

 

「永康藝術節」昨日開幕,藝術工作者及喜愛藝術的民眾湧入位於麗水街卅三巷的活動現場。

為爭睹在荷花池畔演出的舞蹈「晝」,他們幾乎站滿半個巷道,行經的汽車必須鳴按喇叭才能順利通過,幸好該巷並非交通要道,因此影響不大。

迄七月底止,主辦單位將每逢周六、日推出講座、歌舞、演奏、展覽、電影欣賞等各式活動,民眾免費索票入場。

 

昨日的藝術節活動首先以記者會及茶會開始,出現的藝術工作者及社區民眾都顯得相當振奮,彼此交談熱絡。

經常受邀在國宴演出的「琴韻室內樂團」,在茶會中以小提琴伴奏及男中音獨唱等方式,演唱已故立委盧修一作詞的「白鷺鷥之歌」、電影「西城故事」主題曲「Tonight」、台語老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多首中外名曲,贏得與會人士熱烈的掌聲,社區民眾也感受到藝術其實是可以貼近生活的。

 

工作室設在永康社區林秀偉舞蹈團,昨日由林秀偉等五位舞者搭檔演出舞蹈「晝」表達都會人尋求心靈淨化、掙脫束縛及想飛的意境,獲得許多社區居民的回響。

當舞者穿梭於室內舞台及戶外荷花池畔之際,觀賞的民眾也緊密的跟隨著一棟他們的腳步。

由於圍觀的民眾相當多,劇場周邊的麗水街卅三巷幾乎有一半被民眾佔領,行經的汽車必須鳴按喇叭請民眾讓路才能順利通過。

 

位於永康街、麗水街卅三巷交接處的「大隱劇場」,是這次永康街藝術節的活動地點。

這座由紐約華裔建築設計師胡德偉設計的兩層樓表演藝術場所,採用鋼骨結構,四面外牆全部由玻璃構成,因此民眾可以直接從戶外觀賞室內的藝術表演。

主辦單位甲桂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裕能表示,這座劇場大約花了一個多月建成,只要各方條件許可,未來將持續作為藝術展演場所。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88/7/5   記者:龔招健

文章標籤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蔣勳 ●

 

台北做為一個城市,原來有許多依循著歷史軌跡發展起來的社區特色。

特別是沿著淡水河形成的幾個河港社區、萬華、大稻埕、大龍峒。

 

在一九四九年後,就有社區型態逐漸改變,隨著某些新移民的聚居,類似永康街附近,集合了戰後文教的特質,多多少少形成了比較類似人文薈萃的區域。

有點像巴黎的拉丁區罷,有別於特別昂貴高級的十六區,也有別於以邊緣文化著稱的蒙馬特區,拉丁區的重心恰好是巴黎索爾邦大學的幾個重要學院構成的人文氣息。

 

永康街沒有拉丁區的規模,但在台北市而言,是應該可以發展成獨具文化特色的社區的。

 

記得在美式速食文化開始登陸台北的七O年代末期,某一連鎖店無往不利地在台北蔓延開來,一位設計界的朋友偷偷告訴我,這些連鎖店大發利市的同時,永康街口那一家是唯一營業額拉不起來的一家。

 

我為此高興了很久,因為在永康街附近,有我最喜歡吃的鼎泰豐,有許許多多精緻而又不特別而貴的南北料理,我不能想像,這個社區的居民,為什麼理由要去選擇美式粗糙的速食文化,放棄具有悠久人文傳統的精緻食物。

 

所以,永康街是可以有它自負與驕傲的。

它的居民有著拒斥粗糙文化的基因。

 

我不知道在這樣的社區,是否可以帶動不同的文藝活動。

如果有荷花池,有楊柳,有舞者的吃體,有詩歌、音樂,有繪畫、雕塑和美麗的故事。

 

也許,這會是一個傳說罷。

 

讓走在這個城市的人自豪於自己的傳說。

 

其實,城市的美麗一定來源於人的美麗。

 

可以更悠閒,更不貪婪,可以愛戀一朵花如同愛戀自己,可以認真對待自己,彷彿每一天都是傳說中最美好的時刻。

 

我有些憂傷了,在走過夏日午後的永康街,大雨滂沱,我不知道應該如何期待與愛聽傳說的朋友相見。

 

他們從他處走來,聚集在傳說的空間,看玻璃帷幕的光影搖動,聞嗅遠遠飄來咖啡的氣味,有雨聲和坐著靜默的人體,他們開始知道自己的確在經歷一種城市的傳說,而這傳說將一代一代在此後的居民口中流傳。


 

資料來源:民生報 88/7/4

文章標籤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街上的藝術家共襄盛舉 舞台是九米高玻璃屋

 

台北市永康街有一條咖啡街、一個小公園,還有一個充滿好吃東西的夜市。

七月四日起至七月二十五日,永康街還要辦一個藝術節,地點是永康街七十四號,以前那裏是一塊空地,最近平地起了一棟高九米的「玻璃屋」,主辦此次藝術節的甲桂林文教基金會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大隱劇場」。

 

為期三周的藝術節活動都將在大隱劇場中進行,蔣勳將主講一場「傳說空間」林秀偉的太古踏舞團帶來五人之舞「舞台之後」與「畫」,建築師黃永洪、胡德偉、關傳雍、杜文正共同舉行「空間的時代意義」座談,小提琴家彭廣林主持一場「馬友友的巴哈靈感──超越想像的巴哈新視野」音樂與舞蹈結合錄影帶欣賞會。

 

還有漢唐樂府的「黎源悅舞」、范宗沛大提琴、TRUE BLUE 現代爵士樂演唱會、劉岠渭主講「音樂與空間的互動」、賀立時主持歌劇「杜蘭朵」影音欣賞會、陳世明主講「繪畫平面空間」欣賞等。

 

靜態展覽部分有各式建築圖大展、陳世民繪畫展、李光裕作品展。

 

昨日舉行的永康街藝術節記者會中,都居住在永康街上的大提琴家范宗沛、舞者林秀偉、建築師黃永洪應邀出席,范宗沛老實不客氣開宗明義就說:「我很喜歡永康街的環境,所以就在附近,開了一家義大利麵店,歡迎大家來。」

 

甲桂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裕能說,永康街是好地方,人文薈萃。

他原本是覺得好玩,是問了一些藝術家在這裡辦藝術節的意見,沒想到每個人都很有興趣,人數不斷增加。

 

張裕能特別推薦了由華裔建築師胡德偉設計的「大隱劇場」,戲稱它是一個「玻璃盒子」。

胡德偉畢業於文化大學建築系,目前在紐約任建築師,作品曾得國獎項肯定,這次他在三百多坪的建地上設計了一棟百坪玻璃建材方型屋,並設鋼骨帷幕,以維護安全。

 

七月四日藝術節開幕前,整個大隱劇場的工程將會完成,屆時除了高透明反映旁邊師大圖書館建築的紅色的玻璃屋外,還會有一個荷花池,以好景藝術饗宴街坊鄰居。

 

永康街藝術節免費索票專線(02)3393-1111。


 

資料來源:大成報 88/6/27

文章標籤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永洪、范宗沛、林秀偉三位好鄰居 透明化演出

 

建築師黃永洪、音樂家范宗沛、舞蹈家林秀偉三人之間有什麼公同點?

答案是他們都住在永康街附近,與永康社區居民有著密切往來關係。

所以第一個由民間自辦的「永康街藝術節」活動,三人也理所當然的出力演出。

 

這幾年,「社區總體營造」觀念盛行,不過永康社區的居民很幸運的在甲桂林文教基金會的企業贊助下,能夠將之落實,這項名為「永康街藝術節」活動將於七月四日至二十五日期間,假永康社區內的師大圖書館旁舉辦,屆時甲桂林將為藝術節打造一個全新的、可移動式的玻璃帷幕表演場地「大隱劇場」。

 

到底「大隱劇場」是啥樣?

處在一個四周透明、連在後台化妝的隱私動作都會被觀眾看得一清二楚的表演場地,太古踏舞團林秀偉坦承,他很好奇,也很期待,但也有一點緊張,不知道這將是一個什麼樣的表演場所。

「大隱劇場」由目前在美國的傑出建築師DAVID HU設計,目前還在趕工當中,七月四日藝術節開鑼當天才揭幕,甲桂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裕能表示,「劇場不大,僅可容納一百多人左右。」藝術節活動結束後,將移至天母地區使用。

 

長達三周的藝術節活動,共有十五個表演節目,為方便市民參加,主要安排於周六與周日,除了林秀偉、范宗沛和黃永洪之外,羅曼菲與張曉雄的雙人即興舞、漢唐樂府、凡雅室內樂團、台北藝術家合唱團,雖然不是永康街居民,也被邀請來共襄盛舉,演出現場也將同時展出裝置藝術家陳正勳的陶藝作品、現代極簡主義的陳世明大幅畫作、公共藝術名家李光裕的雕塑作品。

電洽:三三九三一一一一。


 

資料來源:大成報 88/6/27   作者:李蓮珠

文章標籤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藝術展  邀民眾一起來閱讀社區歷史

 

十年前永康社區的老榕樹,是瑠公圳畔的人力拉車車伕集散地,而三十年後的今天,在公園整建中存留的五十幾棵老榕樹,正成為建商急欲改建的覬覦對象。

今天下午,永康社區將舉辦一場「來」環境藝術展,讓老樹「沙沙」的召喚聲,邀約民眾閱讀社區歷史、無所求地傾聽自然。

 

這次由永康社區發展協會發起的環境藝術展中,將邀請德國藝術家拉爾斯‧柯賽,在去年整建完成的永康街一角,為五十幾棵樹是年歷史的老榕樹在樹幹上,以環保、無毒的天然塗料噴上「來」字,讓坐落公園一角,靜默看著社區變遷、成長的老樹「作莊」,邀約社區居民閱讀社區歷史,並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感受「不可視」的本質。

 

永康社區發展協會表示,清乾隆五年到二十五年間,郭錫瑠先生由清談大溪引水,自大坪林築坡蓄水,穿山度石,出公館街,抵內埔後分成三支,這就是瑠公圳,也就是今天的新生南路,瑠公圳其中一條支流經現在的師大圖書館校區內,再繼續北流穿過現今的永康街十四巷,巷道柏油路面上高起的部分正式加蓋後的痕跡。


 

資料來源:88/5/7   記者:鄭學庸

文章標籤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骨董民藝拍賣會  吸引數百人尋寶  元清佛像、民初家具
不勝枚舉  被小吃搶盡鋒頭的店家活絡起來

 

三月底一場骨董民藝拍賣會饗宴,北市永康社區骨董民藝店熱烈投入,不僅拉近與社區、居民距離,永康社區更打造成一個藝文產業街區。

而一家家骨董店的陸續進駐,似乎也在訴說這條街區發展歷史。

 

午后時分,閒踱在永康社區的小巷道中,一家家風格獨具的民藝骨董店肆意地向來往的過客展演百變的風情。

從元明清朝的佛像、畫作到民初的台式家具,及異國風味十足的民俗藝品及骨董首飾,聚集在這個人文薈萃的社區。

 

或許是因為永康街牛肉麵及小吃遠近馳名,外界很少人知道永康社區最繁榮的其實是文化產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骨董民藝店,從傍晚到午夜,都可見到文人雅士穿梭於此景況。

 

「和尚洲」美術文物店主李文清說,永康社區骨董民藝店主要的路線不是高檔的骨董,而是比較具藝術性、價錢又可親近的民藝品,想入門的人其實可以在這尋獲不少寶貝,也可以學到經驗,只是知道的人並不多。

三年前業者曾想舉辦聯合拍賣會,替永康社區的骨董民藝打出名號,卻一直沒辦成。

 

因緣際會下,永康社區發展協會三月底破天荒舉辦第一場民藝拍賣會由業者提供各類型的民藝骨董及藝品,高出底價的金額則捐給永康社區作發展經費,台北市民政局林正修還下海認真地客串拍賣倌。 

 

原先主辦單位還擔心會冷場的拍賣會,竟湧進了三、四百人,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也令業者信心為之大振,並要求發展協會未來能每季舉辦一次拍賣會,甚至建議舉辦骨董民藝導覽之旅。

 

提到骨董民藝店在永康社區聚集的歷史,永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毓棻說,約十五年前,三間小小的民藝店同時在永康街開張,她的小店賣陶甕、手染布,還常常與另外二家店互通有無,玩得甚是高興。

 

漸漸地,幾家走高古路線(清朝中葉以前)的骨董店也進駐永康社區。

各式各樣的民藝品、骨董家具、甚至個性風格小店,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使永康社區成為另外一個民藝骨董店集聚區。

 

李文清展示他珍藏的日式家具目錄。

這本從民初時期留下來的目錄,可一窺家具設計的演變,也訴說了台北榮町的繁華一時。

 

店中還展示日據時代留下來的菸櫃、掌櫃桌兼錢櫃。

李文清說,過去日治當局規定雜貨店賣菸一定要陳列在煙櫃中,以橡木榫接作成的菸櫃有一定的規格,現在偶而還可在雜貨店中瞥見它的蹤影。

 

老一輩的人對於掌櫃桌可能還有印象,約一個人身長的桌子白天是工作檯,晚上成為學徒的床。

桌面上有二個縫隙讓人投錢,也是個不折不扣的錢櫃。

 

一走進「風來居」,靜謐深邃的感覺頓時令人忘卻城市的喧擾。

店主馮天午嘆道,台灣缺乏美學教育,孩子對美的東西太遲鈍了,如果社區需要他,他很樂意為民眾導覽骨董藝品,貢獻自己所知。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台北萬象 88/4/19   記者:楊珮君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永康社區指的是被金山南路、新生南路、信義路與和平東路所包裹在內的區域。
以永康街為中心,永康社區包含鄰近麗水街、金華街、青田街等地段,它向東隔著新生南路與大安森林公園相對,向西穿過金山南路遙望中正紀念堂,是觀光客台北自由行的黃金路線之一。


日治時代的永康社區被稱為「福住町」(永康街前段)及「昭和町」(永康街後段及青田街)。
由於此處鄰近總督府等機關重地,殖民政府因此將其規劃為日本高官的宿舍區,人口超過兩千人。
二次大戰後殖民者離開,留下的舊房舍逐漸成為台大、師大及政府機關宿舍,而永康街與麗水街一帶,也逐漸被眷村及島內移民的矮房佔據。


就像台灣大部分的眷村一樣,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散居此處,在永康街附近經營各種家鄉味的小吃餐飲,舉凡廣東燒鴨、江浙點心、四川料理、北方麵食等,都可在此一探究竟,大快朵頤。
永康街因此成為首都核心裡,一塊匯集外省美食的角落。


1979年台美斷交,風雨飄搖的危機感中,眾多永康街住戶移民海外,部分房舍紛紛轉售出租,另一批城鄉移民遷入,新移民使得商業氣息與文人風交錯,逐漸改變永康街風貌。


永康街另一個歷史轉捩點發生在1990年代初期大安森林公園落成,成為台北市中心面積最大的綠地空間,加上1998年起「週休二日制」陸續實施,導致永康社區這塊彈丸之地的假日人潮遽增,並成為外國觀光客品嚐美食的朝聖處。
永康街受到這股國際風與休閒風的影響,近十年間出現大小林立的咖啡廳及歐風和日式餐廳,使得此處的美食場景更加豐富多樣。


而周邊區域如台大公館、建國南路花市、八德路電腦商品區,及信義路底的信義計畫區等地段發展成熟,每逢假日外縣市人潮湧入,台北永康社區連帶水漲船高,交通量大增。


1995年,台北市政府計畫在永康社區內開闢新道路,準備移除五十多株老樹,減少永康公園五分之二的面積。此計劃引起社區居民連署反對,在一番折衝溝通後,才使市府打消此案。
經此「護樹運動」後,永康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明顯提升,舉凡公園的活化使用、巷弄文化的集體打造,社區居民無不積極投入意見參與,也使永康社區成為忙碌冷漠的台北都會裡,少數具有社區互助色彩的模範鄰里。


如今的永康街人氣鼎沸,不如舊時閑靜清幽,但那種沒有壓力的溫馨親切感,仍是此社區最大特色。
「護樹運動」後當地熱心人士組成「永康社區發展協會」,曾擔任理事長的住戶陳毓棻說,當地居民沒有反商情結,只是希望在發展過程中,永康街以往那種重視生活品質環境、講求鄰里互助的社區傳統,能夠存續下去,「社區最重要的不是硬體,而是人與人間的情感連結,」她說。


陳毓棻強調,永康街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種「低調的生活美學」,「因此,絕對不能讓它變成另一個喧鬧俗氣的夜市!」尤其近年來,永康街商機無限,許多外來商家急著卡位,但當地不少住戶已有共識,在出租店面給外來者時,不只考慮出價多寡,更將承租者的商店性質是否契合社區風格列入考量。


永康社區未來如何在商業發展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將是這群當地居民最大的挑戰。

 


很久很久以前...瑠公圳與大灣莊

 

整個臺北盆地在大清朝以前,是一片沼澤與平原,有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在此狩獵。
大約距今兩百五十年才開始有大量漢族人是屯墾聚居。

 

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瑠公圳開鑿,使得農業大興,而由於圳道在今日大安、松山兩區交界,
形狀呈彎曲狀,形成的聚落就叫大灣莊;大安區的名稱就是取其諧音而來。

 

發源於清潭大溪的瑠公圳,其主流經過現在的新生南路,支流亦穿梭過永康街西側。
支流一直到民國七十年後才加蓋成馬路,現在則成為台北市的地下排水系統。

 

 

光復時期

 

在台灣光復時期,永康社區依舊是由平房與田地錯落的景象,大多數的日本文官宿舍由國民黨政府政收。

 

日本人以石子鋪成的道路,被新政府命名為 ─ 永康街。

 

民國四十四年,社區民眾自組委員會,大家捐款自力完成鋪設柏油路面,同樣地,居民在五十年代也自行完成永康公園的興建。
永康社區的歷史及等同於居民自力救濟的歷史。

 


資料來源:永康社區發展協會網頁內容

文章標籤

永康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